麻风病作为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已经在全球流行了3000多年;历史上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常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畸形和残疾、体态可怕恐怖,古代人们无法解释这种疾病,便认为是上帝或神灵对人类的惩罚,所以对麻风有强烈的恐惧感,对麻风患者也是充满歧视。
(中西方“麻风村”)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联合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以及经济、卫生条件的明显改善,大量麻风病人被彻底治愈,新发麻风病例越来越少,麻风病由此变得可防、可治、不可怕。
麻风病又名“汉森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疾病,影响外周神经系统、皮肤和其他组织;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本病潜伏期很长,难以早期诊断。
(“麻风”患者照片)
麻风分枝杆菌对热和消毒剂十分敏感,60℃30min即可失去活力,一般消毒剂均可杀灭。
传染源:未经治疗的(多菌型)麻风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主要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以气溶胶方式经呼吸道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多数人感染后不会发病;儿童、老人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有较大的感染风险。
临床表现:
1、皮损表现:
A.皮肤损害为 1~5 块,有斑疹或斑块,表面干燥,边缘清楚,麻木闭汗。
B.皮肤损害在 6 块或以上,分布不对称,有斑疹或斑块,呈黄红色、棕褐色或淡红色,有卫星状或免疫区皮损。皮损表面干燥或光滑,边缘清楚,部分皮损处麻木闭汗。
C.皮肤损害多发,广泛对称分布,表面光滑,边缘模糊。有浅色斑、浸润性红斑、结节、斑块或弥漫性浸润。早期病例皮损浅感觉正常或减退,眉毛完整,晚期病例皮损浅感觉消失,眉毛脱落。
2、周围神经损害表现:
A、单一周围神经干粗大,质地硬,部分患者伴有眼、手、足或面部畸残。
B、周围神经干不对称粗大,数量在 2 条或以上,质地硬,部分患者伴有神经干触痛或眼、手、足或面部畸残。
C、早期无周围神经干粗大。晚期周围神经干轻度或中度对称粗大,质地软,数量在 2 条或以上,并出现手足麻木和畸残。
麻风病分类:
根据麻风免疫光谱学说,将麻风病分为以下5种类型:
A、结核样型麻风;
B、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
C、中间界线类麻风;
D、界线类偏瘤型麻风;
E、瘤型麻风。
治疗及预后:
一般麻风病主张进行联合、足量、全程、规范的治疗方法,推荐MDT方案进行治疗。常用口服药物包含利福平、氨苯砜、氯苯吩嗪等,具体分为多菌型和少菌型,少菌型治疗时间稍微短些,疗程为6个月;如果是多菌型,如LL型(瘤型麻风)或者查菌是强阳性时,疗程为24个月。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麻风病预后较好,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命。
预防措施:
1、消除传染源:对麻风病人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且治疗规范。
2、切断传染途径:患者房间、病室要做好空气、物表的消毒工作。
3、保护易感人群:A、增加营养,多食豆制品,鱼、蛋、瘦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及新鲜的瓜果蔬菜。B、在人员密集区需做好呼吸道防护措施,如戴口罩。C、保持身心健康并积极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
“全面消除麻风危害,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供稿: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 公卫科 徐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