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疫情下学生复学后的心理健康
年末岁初,我们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无情的病毒夺走了3000多人的生命,让8万多人遭受了病毒的折磨,举国上下联防联控,武汉封城、工厂停产、交通停运、学校停课、商店关门,历经2个多月,才换回今天的疫情控制,势态日趋向好,千千万万经历了有史以来最长寒假的学子们,终于迎来了开学复学的好消息。可是,这个好消息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真正值得开心、欢笑的事情吗?都是那么顺其自然的过程吗?我的回答是:不一定。遭受强烈心理冲击后的年轻心灵,能否顺利适应疫情下的复学阶段,需要家长和老师们来共同关注。
疫情时期,孩子停学在家,生活和学习节奏改变,任何事情在家长朝夕相处的陪伴下,不会觉得有多难,有多恐惧,疫情直接带来的生活冲击微乎其微。家长在疫情下的心理行为特别复杂,有感生命不易,全家安好就是最大的幸福,对孩子关怀无微不至。喜欢学习和自觉的孩子,居家一样关注外界信息,对疫情有所了解,具备简单的自我防护知识,在学校网课期间大多能够自觉学习和管理好自己;不少孩子居家期间,沉迷网络游戏,对外界事物感知甚少,有的甚至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对疫情防护缺乏知识,只知道学校放假一再延长,有的甚至希望永远不开学。青春期的孩子盼望复学又怕复学,渴望和同窗好友相聚,摆脱家长的管制和唠叨,兴奋激动;又怕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老师的严管,喜忧参半;家长们大有神兽归位,大舒一口气的感觉,姑且交给老师去帮助管理的心态大有人在。
复学后,所有学校必须在做好疫情防护的同时开展教育工作,完成教学任务,所有学生都面临适应疫情防控下的新环境、新生活,执行配合学校采取的防控措施的同时,认真的完成学习的安排。
在这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孩子可能出现以下心理问题:
一是对疫情防控不理解不配合。面对体温检测、物品消毒管理、带口罩、洗手、分餐、严禁聚堆、保持个人卫生、保持环境卫生等一系列的防控举措,有可能出现烦躁、拒绝、厌恶、反抗、攻击等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
二是分离焦虑。与亲人分离后的不安全感,会导致孩子出现焦虑不安、睡眠障碍、躯体不适、恐惧、回避、孤僻、冲动等表现。孩子有可能会出现腹痛、头昏、头痛等主观表述,借以回避现实环境。老师在听说孩子有这些身体不适的时候,首先担心的是孩子会不会感染病毒或者疾病了,可能会第一时间让孩子停课休息,通知家长带孩子就医,因为老师也有无形的压力和焦虑。
三是学习压力和考试焦虑。因为居家期间,大多学校开设了网课,返校后,学习进度一般会比平常的快,学生面临着需要快速接受海量学习信息的情况,压力会无形中增加,特别面临中考和高考的孩子,延迟中考和高考,既是机遇也是压力,扰乱了的学习生活节奏会严重困扰学生的情绪行为,导致一系列的焦虑不适,降低学习效率,影响身体健康。表现出焦虑、惶恐不安、脾气大、心慌胸闷、失眠、食欲紊乱等症状,甚至女孩月经紊乱,男孩开始抽烟、喝酒、痴迷网络、游戏等。
四是人际关系紧张。疫情下,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适当的拉开人与人之间的现实距离,同时也会影响到亲密关系的距离,同学之间容易因为个人情绪不稳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沟通不畅,相处不愉快。
当出现以上情况时,我们要如何来应对呢?
一、宣传普及:首先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新冠肺炎的常规和防控知识,让学生知晓防控的意义,理解和配合学校实施防控管理,自觉参与疫情防控。
二、积极关注:老师和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在校的表现,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接纳孩子可能出现的情绪行为改变,正常化在疫情形式下孩子不成熟的行为方式,告知适应新环境和新事物都有一个过程,分享自己应对环境变化的好经验,帮助孩子全方位的调节情绪和行为,减少分离焦虑,做孩子的心理支撑和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认真分析和寻找孩子表象背后的原因,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
三、放松、减压:
1.正确认识自我,增强信心。高考的学生需树立适当的目标;高考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但不是人生的全部;条条大路通罗马,读书也不是唯一的出路;非高考的学生亦如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制定适宜的学习计划。
2.规律作息。保持充沛的精力,保持平常心去对待考试和学习。生命更多的是注重过程,结局如何不重要,尽力了就是最好。
3.适当的运动。每天坚持有氧体育锻炼和适度体力劳动能够有效的达到劳逸结合,保持精神处于良好状态。
4.合理膳食,加强营养。及时补充供应大脑能量必需的蛋白质、葡萄糖、维生素等,对含有这类物质的食物进行正确配比,可增强脑功能。
5.听喜欢的音乐、做放松训练等,让自己身心放松。
四、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平等、热情、真诚、理解、大度的对待他人,以欣赏、赞美的眼光看待他人,不苛求他人回馈自己,杜绝妒忌、猜疑、偏激、固执、报复、苛求、依赖他人等。班集体是一个团队,一个寝室也是一个团队,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信任、支持,共同进步,快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