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意渐浓的三月,为迎接第115个“三八”国际妇女节,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第四人民医院)精心策划了两场别具匠心的主题活动,通过歌舞联欢与创意手作的形式,为住院患者及老年群体搭建起情感交流的桥梁,用人文关怀书写医患共融的温暖篇章。
“我们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把温暖和关怀送到每个女性职工和患者身边。”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李浩说。
芳华永驻:银发岁月里的青春礼赞
3月8日,市第四人民医院内二科病房被装点成温馨的节日殿堂,一场以“忆芳华常在 青春永远相伴”为主题的联欢会在此展开。
晨光中,男性长辈们身着整洁衬衫,以《女人花》的深情吟唱拉开序幕,沧桑嗓音里流淌的敬意,让在场23位女性长辈眼泛泪光。 当《绣红旗》的旋律响起,84岁的陶婆婆身着素雅旗袍翩然起舞,灵动的身姿仿佛带人们穿越时光,见证着那个特殊年代的热血芳华。护理人员特意准备的节目单显示,这场平均年龄82岁的演出团队已排练半月有余。
活动现场特设的怀旧游戏区成为欢乐源泉。夹弹珠比赛里,张奶奶以每分钟27颗的成绩摘得桂冠;乒乓球过障碍环节,李阿姨颤巍巍却精准的控球引发阵阵喝彩。
最令人动容的是“记忆点钞”环节,曾是银行职员的王婆婆手指翻飞间,将泛黄的练功券点出悦耳节奏,这个细节设计正源于医护团队日常对患者生活史的细致观察。
“没想到住院还能过这么热闹的妇女节。”捧着护士手写的祝福贺卡,刚完成髋关节置换术的赵阿姨哽咽道。
医护团队特别定制了低糖银耳羹和水果拼盘,并使用青花瓷餐具盛放,既满足了老年患者的健康需求,又为其增添了一份传统与优雅的仪式感。
活动尾声,年轻护士与长辈们共跳改良版广场舞的场景,成为医患关系最生动的注脚。
指尖生春:疗愈艺术中的心灵复苏
而在心理医学一科的“温馨小屋”,3月7日开启的“指尖生花 心向暖阳”手作疗愈活动,则展现出艺术治疗的独特魅力。20余位女性患者在专业医师引导下,通过黏土塑形、绒花制作等创作,开启自我表达的新维度。
心理治疗师介绍,活动设计暗含多重疗愈机制:彩色黏土的可塑性有助于情绪释放,绒花制作需要的专注力能缓解焦虑,而钥匙扣编织中的重复动作则具有冥想效果。
活动现场,抑郁症患者小林将压抑许久的情绪倾注于黏土创作,最终完成的抽象画作《破茧》被选为科室艺术墙展品;产后抑郁的李女士在编织婴儿毛线帽过程中,逐渐展露久违的笑容。
智力游戏区同样暗藏巧思。七巧板拼接时,认知障碍患者王阿姨展现出惊人的空间感知力;华容道挑战中,强迫症患者小张首次体验到“不完美解题”的释然。这些细微变化都被记录在治疗档案中,成为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的重要参考。
“每一件作品都是通往患者内心的密匙。”科主任在观察记录中写道。
活动特别设置的“心灵寄语墙”上,贴满了患者们的手写感悟:“原来我还能创造美好”“针线穿梭时,烦恼也跟着走了”,这些真挚话语印证着艺术疗法的独特价值。
温暖如春:医患共筑温暖港湾
两场活动虽形式各异,却共同诠释着“全人护理”的现代医疗理念。
内二科通过代际互动唤醒生命热情,心理科借助艺术创作重建心理联结,展现医院从“疾病治疗”到“身心康复”的服务升级。据悉,该院已将“节日疗法”纳入年度护理计划,未来将结合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更多文化疗愈项目。
“医疗的本质是尊重与关怀。”李浩在活动总结中说,当消毒水气息里飘出歌声,当治疗室绽放黏土花朵,这便是医学人文精神最美的模样。
在这个属于女性的节日里,市第四人民医院用创新实践证明:温暖的医疗环境不仅能治愈疾病,更能滋养心灵,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独特的光彩。这些承载着温度与情感的活动,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医疗空间的气质,让白衣天使的仁心以更柔软的方式抵达患者心底。
此刻,病房窗台上的手作绒花在春风中轻轻摇曳,仿佛诉说着关于重生与希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