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在人群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在门诊经常会遇到患者的疑问,“我到底为什么会失眠呢?”“我的家庭美满,工作顺利,也没遇到什么事,怎么就睡不着了呢?”“我几个月前倒头就睡,现在怎么越躺越清醒,我的睡眠哪里去了?”……
失眠的原因:
美国学者Spielman提出了一个理论假说,叫做失眠的“3P”模型,该理论模型解释了失眠的发生、发展和维持。“3P”分别代表:
Predisposing factor:素质因素,也叫易感因素,是指哪些人更容易失眠,例如有焦虑特质的人;
Precipitating factor:诱发因素,是指为何在此时发生失眠,哪些生活事件引起或加重失眠,例如担心考试不及格;
Perpetuating factor:持续因素,是指哪些不合理的观念或行为模式导致失眠迁延不愈,例如过分担忧或关注睡眠。
因而,失眠找不到具体原因,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对睡眠的过度关注或担忧,对睡眠的不合理认识,导致失眠慢性化。
常见的睡眠不合理认知及替代性认知:
● “必须睡足8小时才能够精力充沛”:每个人睡眠有长有短,只要第二天感觉精力恢复即可。
● “头一晚感觉没睡好,第二天白天补觉”:白天补觉会影响第二日睡眠驱动力,加重失眠。
● “我躺在床上时间越多,睡觉时间也就越多,会更好”:延长卧床时间,会增加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的清醒时间,会增加烦躁和挫败感,加重失眠。
● “如果晚上没睡好,第二天什么也做不好,失眠对我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短时间失眠对生活、健康影响很小,对失眠后果的过度担心,反而对健康、生活影响更大。
●“当我入睡困难,我应该躺在床上,努力入睡”:睡眠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任何努力不但徒劳,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就像想努力握紧沙一样。
除了建立合理的睡眠认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也很重要。以下是有关健康睡眠行为的两点建议。
1.不困不上床,定时上下床。
睡眠-觉醒周期受睡眠稳态和昼夜节律两个过程调控。
● 睡眠稳态是指觉醒期间腺苷等“促眠物质”在大脑中积累,引起困意增加。白天保持清醒时间越长,睡眠需求就越强烈,晚上就越能快速入睡。
● 昼夜节律是指机体内在的生物钟。理想的睡眠节律应当是个体生物钟、自然环境和社会需求彼此和谐适应。
因此,建议失眠患者白天不补觉,增加睡眠动力,不过早上床或赖床,保持合理昼夜节律。
2.“放弃”睡眠努力,练习放松技巧。
越控制睡眠,越容易失眠。“今晚我一定要努力睡觉”类似的心理暗示,会使我们对睡眠更有压力,更容易促发失眠。
相反,越放松,越容易入睡。可以通过正念呼吸、身体扫描等放松训练的方法,使身体放松、内心宁静,从而改善睡眠。
睡眠是生活中值得关注的一件事,但要正确关注,不要过于焦虑,识别睡眠相关的不合理认识,改善睡眠相关的焦虑,从而打破失眠和焦虑的恶性循环,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