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造血物质主要包括铁、叶酸和(或)维生素B12,其缺乏分别导致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一、缺铁性贫血
1.什么是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机体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种最常见的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患者常有缺铁原因,如消化道溃疡,痔疮、吸收不良、不合理饮食、婴幼儿等,女性还常见于月经量过多、妊娠等。主要表现为贫血,肝、脾、淋巴结无肿大。
2.血常规结果有哪些变化?
血红蛋白量(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减少,网织红细胞数一般正常,白细胞数及血小板数一般正常,有的血小板数增多。血涂片中白细胞分类无明显异常,红细胞较小,中央淡染区扩大,严重患者可见环形红细胞。
3.可做哪些检查辅助诊断?
可做铁代谢方面检测,缺铁性贫血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总铁结合力增加。
二、巨幼细胞贫血
1.什么是巨幼细胞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是由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等缺乏,使细胞DNA合成障碍,导致造血细胞及胃肠道上皮细胞胞核发育障碍、无效造血的一类大细胞性贫。常有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缺乏的原因,如营养不良、胃或肠切除术后、胃酸缺乏、慢性肠炎、血液透析、酗酒、药物、甲亢及恶性肿瘤等。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并常有胃肠道症状,维生素B12缺乏者还可有神经系统症状。
2.血常规结果有哪些变化?
血红蛋白量(Hb)减少,网织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多,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增加,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减少或正常;故常表现为三系、二系减少。血象中可见粒细胞分叶过多,偶见巨晚幼粒细胞、巨杆状核粒细胞、巨晚幼红细胞等。红细胞明显大小不一,大红细胞、大椭圆形红细胞较易见,并见豪-焦小体、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裂片红细胞、大血小板等。
3.可做哪些检查辅助诊断?
可做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检测,还可采用骨髓检验、诊断性治疗、染色体检查及流式细胞学等检查,以辅助鉴别。
三、造血物质缺乏性贫血的治疗
1.缺铁性贫血
治疗主要是使用铁剂,一般首选口服,只有在对口服铁剂不耐受或有消化道疾病,以及某种原因需要迅速纠正贫血时,才会考虑注射铁剂。常用的口服铁剂有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乳酸亚铁、琥珀酸亚铁以及维铁片。
口服铁剂时,要注意消化道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口腔反应、便秘等。口服铁剂忌与茶、牛奶同服,会影响铁的吸收。同时,常配以维生素C和稀盐酸,以促进铁剂吸收。铁剂应用过量易发生中毒,因此需谨慎使用。一旦发现中毒,应立即就医。
还要注意的是,铁剂只限于缺铁性贫血患者使用,其他类型贫血禁用;血友病、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肝肾功能严重损害等患者禁用;对铁过敏者禁用;铁剂可减少人体对左旋多巴、卡比多巴、甲基多巴及喹诺酮类药物的吸收,故不应与这些药物联用。
2.巨幼细胞贫血
治疗的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且应补充足量。补充叶酸时,一般以口服为主,胃肠道不能吸收者可肌内注射亚叶酸钙。如果不能明确叶酸或维生素B12到底哪种缺乏,可以二者联用。
治疗中应注意,维生素B12缺乏者或维生素B12与叶酸同时缺乏者,不能单独用叶酸治疗,否则会加重神经系统损害。使用维生素B12治疗时,要注意肾损害,应密切关注血钾和尿酸水平。
四、结语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是顶级厨师,没有原材料也很难做出美味的佳肴。针对造血物质缺乏性贫血,需早诊断、早治疗,寻找病因是治疗的关键,并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药到病除。同时,营养均衡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也十分重要。
供稿: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 检验科 吴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