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     天气:
  • 工作日急救电话:0835-5895042
  • 24小时急救电话:13551585969
  •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诊疗中心电话:13882444393
  • 失眠了,中医有妙招!

    2023-09-20 11:46:34

    随着社会发展,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作息不规律、工作精神压力增大等因素的影响,失眠的人也越来越多,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每年出现失眠症状人群约占27% 且与年龄呈正相关[1]。中国成年人失眠症状发生率则约占38.2%,且仍呈上升趋势[2] ,其严重影响着人们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

     

    失眠有哪些表现?

    失眠多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醒后再难入睡、易惊醒等症状。

     

    失眠有哪些危害?

    长期失眠易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从而极易造成不良情绪,影响工作效率与精神健康,严重者可诱发抑郁、肥胖、高血压病、冠心病,甚至猝死。

     

    失眠怎么治疗?

    西医疗法:

    西医治疗失眠主要以口服镇静类及抗抑郁抗焦虑类药物为主,虽可改善失眠症状,但极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依赖及停药易复发问题。

     

    中医疗法:

    失眠在中医里也称为“不寐、目不寐、不得卧、目不眠”,病因较为复杂,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逸失调、思虑过度、年迈体虚等,临床上常见证行可分为瘀血内阻、痰热扰心、肝郁化火、心肾不交等证型。中医药在治疗失眠上具有独特优势,以整体观为指导,辨证施治,可获事半功倍之效。常见方法有:


    1.足浴
    根据个人体质,定制中药足浴药方,药方中以远志、酸枣仁、合欢皮、首乌藤等药使用频率最多,将熬制好的药剂倒入足浴盆,将双脚放入浸泡,每次30-45分钟,睡前30分钟-1小时泡脚,每日一次,可有效改善睡眠质量。

    2、药枕

    因每个人失眠的病因病机不同,如:失眠常见证:肝阳上亢、肝郁化火、痰热扰心、心脾两虚等,拟定特定药方,加入特制的枕芯中,药枕通过芳香挥发、穴位刺激、透皮吸入等方式发挥作用,以明显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3、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将特定的中药贴于穴位之上,起到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之效。药物通过所贴穴位归属经络,循经络传至脏腑,调节脏腑阴阳气血而治疗失眠。贴敷方药有单味(吴茱萸粉)、两味组合(吴茱萸、冰片)、复方药物组合(辨证方)等方式。穴位贴敷常取心经、肝经、肾经处穴位。可每日贴敷、间断贴敷、时辰贴敷、节气贴敷等,选择不同时间节点,发挥更好临床疗效。



    4、耳穴

    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针刺、埋针、放血、耳穴贴压、磁疗、按摩等。常用治疗失眠的穴位有“心”“神门”“肝”“肾”等。






     

    5、五行音乐疗法

    五行音乐疗法以中医五行理论为基础,将五音、五行和五脏相互联系,五音分别对应五脏。临床辨证施乐,通过不同的调式所产出的声波及旋律,影响不同的脏腑,以达到促进人体五脏协调,宁神安志的作用。具体可见下表[3]。


    五行音乐与证型关系

    五音

    证型

    曲目

    肝郁化火证

    《江南丝竹乐》《春风得意》《江南好》

    心虚胆怯证

    《花好月圆》《喜洋洋》  《喜相逢》

    心脾两虚证

    《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月光奏鸣曲》

    痰热内扰证

    《阳春白雪》《江河水》  《走西口》

    阴虚火旺证

    《二泉映月》《梁祝》《梅花三弄》

    治疗期间,应适当调节音乐音量

    避免声音过大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持续播放1h后,可结束五行音乐疗法
    每日1次,7 天为1个疗程


    6、针灸

    针灸作为临床最为常用的治疗失眠的方法之一,疗效确切。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医生根据相应的证型选择相应的穴位,通过针刺、艾灸来进行刺激,以达到舒筋通络,安神助眠之功效。

     目前,中医在治疗失眠(不寐)上疗效和安全性已经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且在临床工作中具备辨证施治、个体化、经济简单、安全有效等优势。


     (供稿: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 赖祥俊)


    参考文献

    [1]佚名.2017中国睡眠数据与建议[J].健康管理,2017(6):97-99.

    [2]夏公旭,杨晓辉.失眠可能是情志“作祟”[J].中医健康养生,2020,6(1):42-44.

    [3]朱琳,张晓琳.五行音乐疗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 21(15):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