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脑”,近年来网络流行词汇,形容爱情至上,一恋爱就完全丧失自我、全部精力和心思都放在爱情和恋人身上的人,对自身有极大“伤害”!!!
那“流脑”、“乙脑”到底是什么呢?
“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由脑膜炎奈瑟菌(革兰阴性双球菌)引起,属于呼吸道传染病,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之一,人群普遍易感,青少年儿童多见,大部分感染后表现为鼻咽部带菌状态,只有少数发展成为流脑;传染源为流脑患者和带菌者,通过咳嗽、打喷嚏等传播,全年均可发病,但好发于冬春季节。
“流脑” 临床症状、分型:平均潜伏期1-7天,一般2-3日。高热、头痛、喷射性呕吐是三大典型症状,婴幼儿可表现不典型。
(1)轻型:患者发热不超过39℃,没有出血性皮疹(出血点)或仅有很少几个,有轻度头痛和脑膜刺激症状,经过治疗,甚至不经治疗,或被当成上感治疗而迅速痊愈。
(2)普通型:具备流脑的典型症状,患者突然发热,体温达40℃左右,伴随头痛、恶心及呕吐,皮肤有出血点,并在1~2天内出现明显的脑膜刺激症状,但神志尚清楚,没有昏迷,可有嗜睡表现。
(3)暴发型:此型最重,它包括休克型、脑膜脑炎型和混合型3种。休克型主要发生在1~5岁的小儿,特别是2岁以下,主要表现: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皮肤出血点迅速增多,并融合成大片淤斑。脑膜脑炎型也主要发生在幼儿,患者主要表现颅内高压、脑水肿和脑疝的症状,很容易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混合型表现为同时有严重休克和颅内高压的症状,它的病情最凶险,预后最差。
(4)慢性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型:偶见于成人,迁延数月,血培养或淤斑涂片可有致病菌。
“乙脑”−−−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简称,又称日本脑炎,由乙脑病毒引起,猪是主要的中间宿主,是人畜共患病,经库蚊(主要是三带喙库蚊)叮咬后传播,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之一,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夏秋季。
“乙脑” 临床表现、分型:潜伏期4-21天,平均10-15天,感染后多数人无症状或症状很轻,少数呈典型乙脑症状。
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意识障碍等。“乙脑”典型症状分为4期:初期,极期(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呼吸衰竭、循环衰竭),恢复期,后遗症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又可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此型患者于初热期开始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0.5~41℃或更高,伴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持续惊厥,进一步发展呈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甚至发生脑疝,病死率高,存活者常有严重后遗症)。
“流脑”、“乙脑”这么可怕,我们该如何预防呢?
(一)进行“流脑”、“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可以极大的降低感染和重症率;
(二)我们可以根据传播途径进行预防,“流脑”:冬春季呼吸道传播疾病,我们可以加强体育锻炼、加强室内通风换气、做好呼吸咳嗽礼仪等;“乙脑”:夏秋季蚊虫叮咬人畜共患疾病,做好防蚊措施:彻底清理家庭内外各种容器积水、盆罐倒置、花瓶及时换水、配制蚊帐等;
(三)如有不适尽快就医。
(供稿: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 院感科 徐鸿)